时间:2025-07-02 07:48:06
点击:次
一份公证协议,可能是百万房产的安全锁
在当今社会,父母为子女买房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,这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支持,也承载着家庭财富的传承。然而,一旦子女面临婚姻破裂,这些房产的归属问题便容易引发纠纷,父母的血汗钱也可能面临被分割的风险。
2025 年 2月 1 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婚姻家庭编的解释(二)》(以下简称《解释(二)》)对父母出资购房的权属认定规则作出了重大调整,为父母及子女在离婚财产分割时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新规下的变化及应对策略。
新规变化解读
从 “登记主义” 到合同 “约定 + 综合考量”
在过去,司法实践中对父母出资购房的权属认定主要依赖房产登记情况。但《解释(二)》出台后,更加强调赠与合同的约定,并赋予法院更大的裁量权,以及综合考量婚姻存续时间、家庭贡献、离婚过错等因素。例如,一方父母全款购房,即使登记在子女名下,若赠与合同明确约定仅赠与自己子女,则按约定处理;若未明确约定或无合同,法院可判决房产归出资方子女所有,并综合考虑婚姻家庭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对另一方补偿。
核心变化对比:
旧规则(2021年前):以“产权登记”为核心
根据原《婚姻法司法解释(三)》第7条,婚后一方父母全款购房并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,视为对子女个人的赠与,属个人财产1。
新规则(2025年解释(二)):以“赠与合同+综合因素”为核心
根据《解释(二)》第8条规定:
若赠与合同明确约定仅赠与自己子女,则按约定处理
若赠与合同未明确或无合同,法院可判决房产归出资方子女,但需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共同子女情况、离婚过错、对家庭的贡献大小以及离婚时房屋市场价格等因素,确定是否由获得房屋一方对另一方予以补偿以及补偿的具体数额。
这一变化彻底切断了产权登记与财产归属认定的形式关联性,使司法裁判更加关注实质公平
对不同出资情形的认定
一方父母全额出资 :
若有赠与合同明确归子女个人,属于子女个人财产,离婚时不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;
若无赠与合同或约定不明,法院一般可判归出资方子女所有,但可能需补偿配偶,如婚姻存续时间长、配偶对家庭贡献大等情况。
一方父母部分出资(如首付) :如果一方父母支付了首付款,夫妻共同还贷,房屋登记在出资方子女名下,则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离婚时房屋由双方协商处理;协商不成的,法院一般判决房屋归登记方所有,由其继续支付剩余贷款,对于婚内共同还贷部分及其增值部分,由得房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;若一方父母部分出资,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或对方名下,离婚时房屋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,法院可能按出资比例调整分割比例。
双方父母共同出资 :若双方父母共同出资,房屋登记在一方名下,一般会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(如女方父母出70%,男方父母出30%,则房产70%归女方,30%归男方),离婚时按出资比例等实际情况进行分割,但补偿金额可能会根据婚姻存续时间、过错责任等因素高于或低于出资比例;房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离婚时原则上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确定各方的产权份额,但如果双方对房屋的归属及补偿问题能够协商一致,则按照双方协商的结果处理。
重要提示:2021年是关键分水岭!2021年之前父母全款出资购房登记在子女名下,为子女的个人财产;2021年之后父母需要与子女签订赠与协议,房产才能被认定为子女的个人财产。
父母的避坑指南
签订书面赠与合同
父母在出资购房时,应与子女及其配偶签订书面赠与合同,明确出资性质是赠与子女个人还是夫妻双方。若希望房产仅归子女所有,需在合同中明确 “仅赠予自己子女”,并建议进行公证,以增强证据效力。
选择适当的产权登记方式
若父母希望房产归子女个人所有,应将房产登记在子女一人名下,并配合赠与合同。若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,即使有赠与合同,仍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。
结语
父母为子女买房的初心是希望他们幸福,但婚姻的风险无法完全规避。新规在保护父母出资权益的同时,也强调了对家庭贡献的认可,避免 “唯出资论” 导致不公。对于父母而言,未雨绸缪比事后补救更重要,通过签订合同、保留证据等方式,可以有效保障自身和子女的财产权益。而对于子女及其配偶来说,非经济贡献如家务、育儿等同样受法律保护。婚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,唯有在法律框架下理性规划,才能让父母的关爱真正成为子女婚姻的助力,而非纠纷的导火索。
在实际操作中,每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,建议父母在出资购房前咨询专业律师,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,以确保在离婚财产分割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和子女的权益。
个案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
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:四川典度律师事务
联系电话:13881472279
地址:四川省西昌市风情园北路57号